捶 丸 | |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8-09-20 点击数:3161 | |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一、起源与发展 1.宋元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 捶丸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 2.明清 捶丸发展至明代,已经远不如前代那样普及。不过,直到明代中期,捶丸尚未绝迹。明万历年问周履靖重刻《丸经》时曾作《跋》附于卷后,有云:"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好捶丸。"尽管如此,明代个别皇帝还是雅好此道,遂将捶丸引入宫中。 由于捶丸的活动量不是很大,而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 (《丸经·序》),因此也是妇女喜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明人杜堇的《仕女图》长卷,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图中描绘了明代贵族妇女的休闲娱乐生活,有抚琴、观鱼、游园、蹴鞠、捶丸等。图中的捶丸场地是在庭院的一角,没有什么特别的设施,这可能就是明代富贵人家捶丸的特点,不用什么特别的建筑,只在花木假山之间挖几个洞窝便可进行捶丸活动了。仕女们穿着华丽拖地的长裙捶丸,虽然是休闲活动,旁边球童(侍女)居然拿着粗细不一的专业球杆。有趣的是,与近代运动员服装相比,古代"运动员"的运动服似乎更注重实用,放下裤腿和长袍就可以当"正装"。如《金瓶梅》第三十回中所说,叠山子花园、射箭厅和打球场是可以同在一处使用的。《仕女图》中三个贵族妇女,高髻盛妆,各手执杓棒准备击球,中间有一窝,身后有两婢女侍立,各执备用的球棒,但无革囊和提篮,而且球棒形状和贵妇人手中所执球棒相同。可以看出,捶丸是明代富贵人家妇女的消闲娱乐活动之一。 二、规则与方法 《丸经》共三十二章,约一万二千字,详细地叙述了捶丸的方法、规则、球场道德、场地设备及器材用品的规格。《丸经·目序》中特别强调了捶丸的作用是"养其血脉,以畅四肢",是"训将训兵之一技"。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捶丸比赛时,既可分组,也可不分组。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名称,多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叫"中会",五六人的则叫"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比赛根据筹之多少,可分为大筹(20)、中筹(15)、小筹(10)。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者为胜。 | |
总页数:1 第 1 页 | |
上一篇:掌旋球 下一篇:五禽戏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