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幡 | |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9-05-20 点击数:3363 | |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传统杂技项目。 一、简介 中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 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民俗艺术,又是一种杂技和传统娱乐、体育项目。 二、起源 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北京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被世人关注。 历史上,天桥"宝三"的中幡和摔跤最有名,而"宝三"的中幡绝活仅有一个传人--付顺禄,付顺禄又将中幡的看家绝技传给儿子付文友和付文刚。 中幡原名大执事,源于明、清两带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鼓舞三军斗志。清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三、传承意义 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一根长约11米的幡旗,并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44岁的付文刚已经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他也是如今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发起人和团长。虽然付文刚已经有20个学生,8个徒弟,但对天桥中幡的传承,付文刚仍顾虑重重,因为真正有天赋并愿意继承这门技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 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付文刚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北京市的傅文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
总页数:1 第 1 页 | |
上一篇:石 锁 下一篇:五虎棍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